用创新的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绿色的驱动解决方案和服务

以科技和创新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公司新闻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类型(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书籍)

时间:2024-07-04

浅层地震法

浅层地震勘探的观测方法是:在地表安置地震检波器,将地震波到达时引起的地表微弱振动转换成微弱的电信号,经由电缆送至地震仪记录。地震仪有多个信号通道,常用的24通道地震仪,与24个检波器连接。

经调和分析法计算,各速度层速度是第一层300~390m/s,第二层570~680m/s,第三层1100~1270m/s。结合离剖面5108m处的两个钻孔的资料分析,其解释结果如图5-2-8(b),反映了场地原是一个河谷,后经填土而成。填土层有两层,在第二层填土层下,原河谷底部有一软弱土层,基底为第三纪地层。

浅层地震探测方法用于废弃物填埋场的地基调查中,主要查明地下介质的性质及分界面的空间分布。结合地层层位,即可确定地层的深度、分布、产状要素及构造形态、划分地层,确定覆盖层厚度,测定潜水面深度,确定断层破碎带等。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能很好地追索第四纪沉积层的层面和标志层的连续性,以便查明第四纪沉积层内是否存在活动断层。

有关地震资料处理

对于9m 的砂层无法区分,但由于排2井油层发育在泥岩段中,理论情况下只有砂体顶界面会产生地震反射,并且三维地震资料有效频宽大至10~110Hz,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垂向分辨率,使得排2井砂层在地震剖面上有响应。

地震信号处理就是对野外地震记录进行一些运算,从中提取有关的地质信息,为地质解释提供可靠资料。地震信号处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只是简单地改造野外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滤波、反褶积、动校正及共中心点叠加。到了90年代,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将石油反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应用到浅震资料时,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国内、外对这些问题做了比较深入探讨。如Linus Pasasa等已成功地将基尔霍夫深度偏移预迭加用于从德国一废物场地采集的浅层地震资料的处理。

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为此,对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地震资料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了4项关键技术,取得了明显的处理效果,为精细解释与油气藏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地震数据。 1 处理方法 1 相对保幅去噪 1 模式识别自适应噪音衰减压制面波干扰[1] 塔里木盆地深层地震资料丰富的低频成分在地震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Jason反演中利用地震资料约束的测井反演技术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井旁地震道内插出一个地震数据体,将内插地震数据体与实测地震数据体相对比,然后改变每一个样点的权系数值,直到内插的数据体与实测数据体的误差满足精度要求,从而求出一个权系数体。

根据塔中上奥陶统上覆地层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除了下奥陶统裸露区外,塔中大部分地区均有中、上奥陶统分布,并且大部分地区的奥陶系顶部发育有一套泥岩沉积,仅在TZ37—TZ20—TZ16—TZ401—TZ101一线附近,上奥陶统顶的泥岩层缺失,导致中、上奥陶统的灰岩在志留系沉积之前裸露地表遭受剥蚀和溶蚀。

测井信息与地震处理结合,形成的储层预测技术 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油气藏(包括塔河油田)勘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先进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包括碳酸盐岩储层地震资料精细成像处理技术、储层预测的地震技术、储层识别与评价的测井技术等(据99—111项目研究成果)。

奥陶系岩石学及成岩特征 1 岩石学特征 通过古生物地层研究,初步建立起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地层序列。塔河油田的南部发育中、上奥陶统(S60井、TK203井),为恰尔巴克组和良里塔格组,分别属庙坡期和宝塔—临湘期。塔河油田主体部位,钻井仅揭示了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分别属大湾晚期—牯牛潭期和红花园晚期—大湾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