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桥测量准确,灵敏度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按使用的方式可分为平衡电桥和非平衡电桥。 平衡电桥是通过平衡调节,把待测电阻与标准电阻进行比较直接得到待测电阻值。如惠斯顿电桥。然平衡电桥只能用于测量具有相对稳定状态的物理量。
R=(R1+R4)乘(R3+R2)/(R3+R2)+(R1+R4)。根据百度百科得知,不平衡电桥是通过直接测量电桥非平衡状态下流经指示器的电流或两端电压大小来测量集总参数元件的,它的操作简便、测量时间短、易实现数字化。
在特定温度(例如室温)下预先调整天平,使不平衡电桥的输出电压仅与所测电阻的变化成比例,以方便实验数据处理。对于实验精度,影响很小。不平衡桥和动力桥都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单臂桥的工程应用。当外部温度,压力和其他物理量发生变化时,相应的电阻传感器的电阻值也会发生变化,并且电桥平衡。
测量电机或变压器内部温度的电阻温度计,就是一个非平衡电桥的例子。非平衡电桥往往和一些传感器元件配合使用.某些传感器元件受外界环境(压力、温度、光强等)变化引起其内阻的变化,通过非平衡电桥可将阻值转化为电压输出,从而达到观察、测量和控制环境变化的目的。
电源对角线”。E为线路中供电电源,学生实验用双路直流稳压电源,电压可在0-30V之间调节。R保护为较大的可变电阻,在电桥不平衡时取最大电阻作限流作用以保护检流计;当电桥接近平衡时取最小值以提高检流计的灵敏度。限流电阻用于限制电流的大小,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检流计和改变电桥灵敏度。
非平衡电桥在传感技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非平衡电桥电路是传感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平衡电桥的原理:当调节1R 、2R 和3R ,使桥的B 、D 两端电势相等,这时电桥达到平衡。
实验结果和讨论:报告应对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物料的干燥曲线、含水量、温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例如,报告应绘制物料的干燥曲线,分析物料的干燥速度、干燥平衡含水量等特性,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
读取室温和相对湿度计算。洞道干燥实验空气的湿度需要读取室温和相对湿度,计算后获得湿度。干燥过程是采用加热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湿物料,使湿物料中的水分气化并除去的操作。
提升空气温度:在洞道干燥实验中,增加空气温度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干燥速率的方法。较高的空气温度能够加速水分的蒸发速度,从而加快干燥过程。 增加通风量:提高洞道干燥实验的干燥速率还可以通过增加通风量来实现。增加通风量有助于加速水分的挥发和扩散,进而提升干燥效率。
文附干燥室空气质量流速的计算 了解洞道式循环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工作原理 和操作方法。研究风速、气流温度对物料干燥速率的影响。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湿物料的临界含水量 Xc ,计算恒速阶段的传质系数 kq 。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本实验若 要提高干燥强度,可采取哪些措施?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有粒度、温度(温度 分布)、堆积厚度、干燥气流速度、气流分布、 干燥气流入口湿度。 本实验中,可以采取减少堆积厚度,增大 气流速度,增大气体温度等措施来提高干燥强 度。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是一本详实的教材,共分为六个章节,旨在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操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化工领域的宽广门类,包含了化学工程、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煤化工和工业催化等多个方向。这门专业的实验课程是学生学习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亲身实践,强化和深化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
《高等学校教材: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技术》是由尹卫平和张玉清两位作者编著的专业书籍。该书由享有盛誉的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ISBN号码是9787122005014。它于2007年7月1日首次发行,标志着该书的首次出版。此版本为第一版,内容丰富且实用。全书共包含115页,采用平装设计,适合16开本的阅读体验。
化工专业实习主要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化工中间体的合成、胶粘剂合成、涂料调配、化妆品调配、工业助剂合成等,掌握实验室合成与复配技术,并结合实习基地工业设备,了解研制与中试放大至工业化生产的各环节特点及技术。
这些内容紧密贴合实际生产环境,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书中还配有详尽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无论是对化工原理的理解,还是对实际生产流程的掌握,这本指南都能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实习生提供强大的支持。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修课程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系统工程,催化原理、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环境工程、煤化工工艺学、天然气综合利用、化工技术经济、化工安全工程等。
1、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第二版)图书目录概览首先,目录以一个符号表为起点,为后续理论的讲解提供基础支持。在第一章绪论中,深入探讨了热质交换现象。这一章首先阐述了两种传递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它们在专业领域的相互影响。接着,列举了在该专业中常见的热质交换现象,帮助读者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2、全书共10部分:绪论,质交换过程,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类比,相变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空气与水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干燥剂除湿原理与设备,空气射流及燃料燃烧时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价,以及附录。
3、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第二版)是一本专为我国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设计的教材,同时也是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重要学习资源。经过对第一版教材的深入总结和学科四年多的快速发展,本版教材在教材体系和内容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优化。
4、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第二版)是一本由连之伟编著的专业书籍,它深入探讨了这一领域的核心知识。这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06年4月正式发行,为读者提供了详实的学术资源。其官方识别号为ISBN: 9787112080540,对应的十位编号是7112080541,便于读者在图书市场中查找和定位。
5、空调热交换器原理制冷系统内制冷剂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为高压蒸汽后排至冷凝器,同时轴流风扇吸入的室外空气流经冷凝器,带走制冷剂放出的热量,使高压制冷剂蒸汽凝结为高压液体。